返回
石雕文化
分类

山水照壁浮雕的历史

日期: 21-03-26 15:43 浏览次数 :14

山水影壁浮雕在时间上出现得很晚,然而它的源却很悠久。《韩诗外传》把山水比作道德品质的象征:“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踏深不疑,似有量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而致远,卒而不毁,似有德者”  

    因此,山水影壁浮雕比起王家大院“履德基”、“树德”、“德馨”等文字门匾来,既涵蓄文雅,又寓意深厚,显示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和雅儒秀美之风度。

    以中国山水画作影壁浮雕的装饰,在明代以前则很少见,入清以后为数也不多。在中国建筑史上,影壁及其装饰,是和明等级祝福祝寿加官晋爵镇宅避邪联系在一起的。进入清代以后,将中国山水画也搬上影壁,丰富了影壁装饰内容,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王家大院王汝聪大门内大型石雕坐山影壁,以及宜安院(康熙十四年建)石雕山水影壁浮雕,起码在三晋地区来说是捷足先登,走在前头。

 山水影壁浮雕有何意义?这还得回归到公元前500年前的孔子及1500多年前南朝宗炳的理论上来。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门弟子要少思寡欲,不贪私利,得志成功,永远向前。宗炳在《山水画序》中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  

 含道应物,说的山水影壁浮雕的创作,澄怀味象是从审美鉴赏角度而言,质有趣灵,是说山水形质的存在便能从中发现道之所在。因此,上古的圣人、贤人,有崆峒、藐姑、箕首之游,体现的正是黄帝、尧、孔等圣人、贤人、仙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高尚思想。  

 先秦乃至唐代皇帝封禅祭山,又和敬天事神联系在一起。王家作为庶民虽无资格祭山敬天,但乐山乐水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高尚品德,还是可以通过山水来体现的,况且石雕山水影壁正中上端,还刻有不破坏画面的“泰山石敢当”五个小字,这就使这通影壁浮雕既可以观道畅神,又借泰山之力来镇宅辟邪,使宅院“元、亨、利、贞”(《易·乾卦》)大吉大利。

Processed in 0.073430 Second , 35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