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照壁还起到室内空间分隔的功能。例如在庭院入口处,为了遮挡视线或是风水的需要,一般要用转折的方式处理入口空间。在此,居民把入口的转折墙设为照壁,一方面起到了装饰和辟邪的作用,一方面节省并美化了空间。再如院心照壁,将庭院分为两部分,使人在进入院落后先停留在一个缓冲地带,避免了室内空间的一览无余,体现了一种遮挡后的期待。同时,这种形式可以将“棺材型”(纵向)天井变成“一字型”(横向)天井,以期改变风水。另外还有在“六合同春”院落中,等级较高的建筑群,较富的大户人家,常用带窗洞的照壁,与另外的院落相通连,有“曲径通幽”的美学效果。
浮雕照壁的艺术功能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它最初是礼制文化的产物。照壁根据墙在建筑中的不同作用,又区分为“影壁”和“照壁”。古时的屏风亦称(浮思、复思、梓思),是影壁的一种,是天子用的外屏,用以阻挡由外向内的视线。影壁上有孔,形似网,可以防卫和防范不测。人臣至屏前要反复慎重俯思对应天子之事。目的是把建筑隐在该墙背后,故称为隐墙,又叫“影壁”。孔子就曾论述过屏的意义,据《礼记》,在天子正式召见臣子时,他面向南坐在一架屏风之前一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代王朝,《明堂记》一文记载:当周天子在明堂中朝见臣下时,三公和诸侯在堂内围成内圈,蛮、夷、狄、戎首领则列队位于门外四方,构成外圈。天子处于这个场域中心,“负斧依南乡而立”。这是周代国家政治结构的一个象征性空间。折射出来的是儒家的“礼”在空间中的反应。可见,屏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已经是延绵了几千年,屏遮挡住了不请自来的窥探,提供给人私密性和安全感。“照壁”与之相反,是起到阻挡从内向外的视线,目的在于隔断出一个私有空间,将建筑罩在墙里面,故称为罩墙,又叫“照壁”。古时“隐”的功能,发展到现在则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同时,它也是“礼”文化在大理白族民居中的艺术反映。
浮雕照壁作为一面独立的墙壁,把空间分割成墙外和墙内。对于墙内的人来说,有着由一座美丽照壁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且他将墙内的,被围住的区域视为己有一一他是这个领域的主人。另外,通过个性化的营建,产生一种自我认可的效用,同时也让其他人知晓这是属于他的领域空间,不能侵犯。为了能追求内部空间的“静”,“稳”,同时又要能在围合的空间中充分接触自然,石雕照壁在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上都起到了很好的调和作用。 浮雕照壁照壁既是白族民居重要的建筑构件,亦是大理民居中必不可少的审美元素。现如今,石雕照壁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艺术形式,成为一个家庭对外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艺术品味等最直观的手段。为此,在照壁的用材及料、设计规划上十分考究、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房屋的建造。